兰州百合是全国四大百合品系中唯一可食用的品系。其地下鳞茎个大瓣肥、洁白如玉、鳞片紧密、 肉质细腻、味醇香甜,除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外,因百合寓含“百年好合”之意,在国内外餐饮市场上,兰州百合已经成为筵席中的名菜。
还具有药用、观赏等多种用途。兰州市七里河区是兰州百合的最大产区,南部二阴山区出产的百合品质最佳。从1997年起,兰州百合的地头收购价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节节攀升,到2001年春天,已上涨到了每公斤17元,这个价格曾一度被种植百合的农民、加工经销商和政府官员们称为“天价”,一部分农民因种植百合致富,因此,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都开始大建规模种植基地,至2002年,仅七里河区的推广面积猛增到10万亩以上。但随着面积的扩大,
而价格却开始下降,从2002年春季开始,兰州百合的价格开始走低,兰州百合的地头收购价每公斤不到四元,一些长势不好的百合,甚至每公斤卖不到一元钱,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兰州百合卖成了洋芋(马铃薯)价。百合商贩不来收,加工厂也不要,百合烂在了地里,农民不仅三年的辛苦要白费,全部的投入也都砸到了地里。据有关人士介绍,如果按每公斤百合最高价4元钱计算,仅七里河一个区的农民的损失就达3亿元。堪称“世界第一”的兰州百合,却让种植百合的农民吃尽了苦头,不但没能使当地农民“宁心、安神”,反而伤透了他们的心。强烈的价格反差,使百合市场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大批的百合被积压,种植农户叫苦不迭,加工销售企业连连亏损,政府部门也一筹莫展。
出现以上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利益驱动下,农民自行引种和扩种,在不成熟季节采挖“绿秧子”百合上市,个体经营户不正当的市场竞争、相互拆台等都对市场起到了扰乱作用。另外,市场上百合产品相对供过于求、质量下降。对积极推广百合栽培技术的政府推广服务系统而言,现实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1.推广系统缺乏产前和产后服务能力,面对市场波动无能为力
兰州百合因为味甜,北方人吃得很少,绝大部分产品销往外地,兰州本地市场仅占销售额的5%,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作为兰州百合的主要销售市场约占销售总额的95%,其中20%转口到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1997年甘肃全省种植面积不过3万亩,而发展到2002年仅七里河一个区种植面积就超过10万亩,产量增加过快,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出现了相对的“供大于求”。在过去的百合生产推广服务中,推广部门在产中的技术服务中做了比较扎实的工作,特别是为了提高产量,在种植模式、施肥配方、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产前阶段对市场的预测分析方面的研究基本为一空白,没有应对市场变化的预案。产后面对市场出现波动和产品积压束手无策,既无法开辟新的市场打通销路,也无足够的库容保鲜贮存,更无产业链就地加工转化,只能任其市场价格从天价一落千丈,卖成洋芋价。
2.违背了试验示范推广的基本程序,盲目扩大种植范围影响了产品质量
兰州百合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特色农产品,对生态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对种植区的海拔、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较严。据有关部门的科研人员调查分析,兰州市七里河区是兰州百合的最大适宜区,南部二阴山区出产的百合品质最佳,适宜种植的类似区域还包括甘肃的甘南、临夏、定西等。但在眼前利益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和推广部门,不经过严格的生态区域适应性试验和示范,以政府干预的推广方式,盲目的在一些不适宜地区建设兰州百合规模生产基地,特别是在一些干旱灌区建设的“千亩”、“万亩”示范生产基地,靠大量的施用化肥和灌水提高产量。推广的初衷是扶贫,帮助农民增收,但生产的百合因不具原产地的品质要求,在市场上不被看好而卖不出好价钱,不但未达到增收的目的,反而使农民的投资和政府的补贴血本无回。
3.忽视了推广技术的再创新,有形磨损严重,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优质的兰州百合即市场上的一、二级商品,要求其鳞茎分头少、个头大,外观白净,形状扁圆,无色斑,甘甜无渣。但长期以来,只重视扩大推广面积,忽视了栽培技术的创新,推广和科研工作严重脱节,甘肃的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很少涉入百合的研究,在品种改良繁育、种植制度的科学研究方面基本无所作为,
农民的种植技术不能及时获得更新。种植区一直种植自选自留的母籽,甚至用淘汰的“千字头”百合鳞片繁育母籽,又缺乏科学的轮作倒茬,导致兰州百合病毒感染普遍、品种退化十分严重,生产的商品百合中独头率目前只有20%—30%,而“千字头”百合的比例就达70%—80%,产量下降严重,品种退化导致质量下降成为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的瓶颈。
4.缺乏公司、基地和农户相联接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机制,无序竞争,损坏了兰州百合的声誉
随着兰州百合市场行情的持续看涨,刺激着百合生产、加工、销售各个领域,兰州百合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加工、销售小企业数量猛增。至2002年,兰州市规模不等的百合加工销售企业有130多家,其中在百合的集中产区七里河区西果园乡的加工企业就有60多家,零散的销售户则更多。数量众多的百合加工经营户,没有规范的管理,有些小户借机不断地变换品牌,百合质量参差不齐,却全部流向了市场,甚至个别加工户还将外地百合混入兰州百合包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还有的直接把泥土、根须、烂鳞片装入包装袋内投放市场。另外非采挖期内采挖、收购、加工“绿秧子”百合的现象日趋严重,而这样的百合根本不能食用,严重影响了兰州百合的市场信誉。早在2000年前,一部分农民曾提出成立百合产业集团和百合协会的建议,希望在政府的组织下吸收全市百合加工企业搞联合经营,借鉴公司、基地、农户的机制生产和经营,小户靠大户,大户入股组建一个相对统一的企业集团,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政府通过扶持“龙头”,增加农民收入。上报给当地政府后,却未能及时被采纳。因为没有人“搭台”,无序竞争持续。
(1)狭义的农业推广只是将创新的技术传播给农民,推广系统只负责产中指导。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一种本来就是经济作物的生产,市场因素成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主导因素和追求的目标,其推广系统的任务,不再是狭义推广。不仅要传授给农民产中技术,更重要的是提供产前、产后全程服务。市场信息、运销加工和贮藏的指导都成为推广服务的工作内容。
(2)试验、示范、推广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对于从国外和国内引进的任何具有不确定因素的农业创新,都应经过一定形式的适应性试验和示范,确定其生态条件的适应性,评价其市场需求的价值,规范生产过程的操作规程。盲目引进新成果,不经试验就大规模推广而失败的例子很多。
(3)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一项农业科技创新自进入推广领域后,一般要经历试验示范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交替期。一项具体的创新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推广的寿命是有限的,新旧技术的交替是必然的。所以,对于像兰州百合这样的地域特色极强的科技成果,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减少推广应用中有形、无形地磨损,尽可能延缓其使用寿命,让其发挥更大的效益。但在具体的技术的创新方面,一定要推陈出新,不失时机地研制和储备新技术,以保证在原技术衰退时及时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