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传统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崇拜核心人物和从众的心理特征。
(2)了解意见领袖在农民群体行为改变中的意义和作用。
马某是辽宁省丹东地区蓝狐饲养协会的会长,在当地特种动物饲养界具有一定的威望。早在1996年,系统学习和钻研过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的他,经过认真的市场考察,开始了蓝狐的养殖。当时丹东地区饲养户还很少,且都是些以家庭为主的粗放式饲养的散户,他们都不太注重防疫工作,没有注射重大传染病的疫苗。
马某意识到,在高价值特种动物养殖中,推广科学防疫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否则,一旦疫情爆发流行,养殖户将会蒙受难以承受的损失。但当时所需疫苗必须到吉林省佐家生物药品研究所去购买,且价格不菲。他试着说服他们,并主动请缨,准备将养殖户联合起来,由自己牵头帮助大家来协调解决这件事。他首先仔细核算了所用的疫苗成本,然后四处奔波,与每个养殖户沟通,
一方面宣传防疫的重要性和相关技术,一方面根据各家的饲养量来预算和分摊购买疫苗费用,动员大家共同参与开展接种疫苗的工作。但他的游说却没有引起广大养殖户的积极响应,甚至受到一部分养殖户的抵制和讥讽。农民养殖户普遍认为,本地区自发展养狐以来根本没有疫情发生,用不着打疫苗,这份钱不值得花。四处碰壁,使满腔热情的马某陷入了深深地困惑,俗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什么如此积极地为大家着想,不辞辛苦,不谋私利,却不被大家接受和认可,他当时感觉很委屈。但有一点是他深信不疑的,要使特种动物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防疫技术必须要推广,疫苗一定要接种,而且在一个地区,进行群防是最有效果的,不能拉下任何一个养殖户,这挑头的工作还必须得有人来做。所以,他只好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以大局为重,为了农民和他心爱的特种动物养殖事业,个人受点小委屈也就无所谓了。
不甘失败的他,在进一步与饲养户的交流中,经过观察和深思,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由于当时的他年纪较轻,初出茅庐,多数养殖户对他的举动或多或少有些不信任的成份。根据当时大家的心理状态,他想到了一个人,就是在蓝狐养殖圈里年纪最大,饲养时间也最长,也有一定的声望李某。也许先说服他,且让他来出面作这个事,效果是否会好一些。没想到一开始这位李某也是个老顽固,自恃有长期养狐的经验,不把这个他认为只有书本知识的年轻人放在眼里。他别无选择,决心已定,必须把他攻下来。他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花了很多时间,走访了外地的养殖户,收集了很多真实资料,列举了许多由于存在侥幸心理,只注重眼前利益,舍不得防疫投资,没及时注射疫苗而带来巨大损失实例。又投其所好,强调李某在同行中是如何的有地位与威望。也一再表明,他这样做是为了大家。最后,马某三顾茅庐的精神和科学务实举动终于感动和说服了这位养狐界的先驱,他首先带头在自己的养殖场采用了防疫技术,并站出来,同马某一道走乡串户,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之后,事情果然按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养殖户们都开始学习防疫知识,遵守防疫制度,采用防治技术,及时付费,把必打的几种疫苗都注射了。从此,丹东专区的养狐技术慢慢从经验型走向了科学化,养殖规模从分散走向了规模化和产业化,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事后,当广大养殖户得知马某为了他们的利益而从中所作的努力,所受的委屈时,都非常感激,从此年青的马某在他们中间的威信也越来越高。在以后对那些好的饲养技术、饲料等的宣传推广工作中,阻力就小了许多。后来马某还被大家推举为丹东地区蓝狐饲养协会的会长。
(1)根据农业推广心理学的原理,由于农民的知识、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经常表现为跟随他们当中被认为是意见领袖的核心人物。所以,在农业推广沟通中,一是要善于利用群众中核心人物的作用,二是要认真钻研和掌握群众乐以接受的实用技术,使农民对自己感兴趣。
(2)根据行为改变原理中的态度平衡理论,在推广活动中,农民往往对推广人员和所推广技术两个认知对象的态度表现出一致(两者都喜欢)或不一致(只喜欢一方面),即态度平衡或不平衡两种情况。在以上的案例中,农民在蓝狐防疫技术推广事件中,开始对马某及其疫苗都采取了不接受态度,即认知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欲使其认知和态度发生改变,必须改变这种平衡。案例中采用了改变前者的做法,使推广者成为他们所喜欢和信任的人,使农民相信推广人员而接受其创新。
1.在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中,一般通过哪些方法影响农民的态度和行为?
2.在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中,如何培养和利用农民中的意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