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加深理解并能动手计算用于评价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程度的系列指标,包括推广规模、推广度、推广率和推广指数等。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程度指标是具体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被推广应用状况的指标。一般认为,主要包括推广规模、推广度、推广率和推广指数等指标。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蔗糖产区,其产量超过全国蔗糖产量的20%。蔗糖产业也是云南重要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有关科研和推广部门十分注重选育或引进甘蔗优良品种,并加以推广。本案例以云南省在过去20多年间推广的几个主要甘蔗品种为例,计算出反映其推广程度的系列指标。
1.推广规模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规模是指推广的范围、面积及数量的大小。常用单位有:面积(m
2、hm
2);机器数量(台、件等);苗木数量(株数);牲畜数量(头、只等);采用人数(人)。
例如,云南省在1978~2004年推广的几个主要甘蔗品种的推广规模如图1所示。
|
图1 1978~2004年云南省几个甘蔗品种的推广规模 |
从图1可知,几个甘蔗品种的推广规模不一,选三最大推广规模超过7万hm
2,而川糖61/408和桂糖11号则最大推广规模不到1万hm
2。不同的年度间推广规模也不同,一般呈抛物线形的分布。例如,选三从1978年的100hm
2,面积逐渐增加,到1998年达到最大,为7.23万hm
2,以后又逐渐下降,到2004年仅为1.35万hm
2。
2.推广度
推广度是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程度的一个指标,是指实际推广规模占应推广规模的百分比。其中实际推广规模指已经推广的实际统计数,应推广规模是指某项成果推广时应该达到、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为一个估计数,它是根据某项成果的特点、水平、内容、作用、适用范围,并考虑同类成果的竞争力及其与同类成果的平衡关系所确定的。
例如,甘蔗是制糖原料作物,通常采用早中晚熟的甘蔗品种搭配以延长榨糖时间,提高糖厂的生产效率,一般认为甘蔗品种早中晚熟的熟性结构以3:4:3最为适宜。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甘蔗产区,常年的甘蔗种植面积为26.67万hm
2,其中滇西南蔗区是云南的三大蔗区之一,约占全省甘蔗种植面积的80%,是云南甘蔗主产区。近年来,引进的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是一个中熟高糖,适宜于在云南西南蔗区种植的品种,2004年种植面积2.97万hm
2。2004年新台糖22号的推广度计算如下:
应推广规模=26.67万hm
2×80%×40%=8.53万hm
2
3.推广率
推广率是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已经推广的科技成果项数占成果总数的百分比。
例如,1996-2002年,云南省引进和选育,并通过国家和云南省审定的甘蔗品种15个,目前已推广的品种5个,其推广率计算为:
4.推广指数
推广指数是一个反映技术推广状况的综合指标。成果的推广度和推广率都只能从某个角度反映成果的推广状况,而不能全面反映某单位、某地区、某系统(部门)在某一时期内成果推广的全面状况。
例如,云南省1981-2004年间引进或选育9个甘蔗品种的年最高推广度和平均推广度如表1,据此可以计算群体推广度、推广率和推广指数(以年最高推广度≥20%为起点推广度)。
甘蔗品种 |
选蔗三号 |
川糖61/408 |
云蔗71/388 |
桂糖11号 |
桂糖5号 |
新台糖10号 |
新台糖16号 |
新台糖20号 |
新台糖22号 |
平均推广度 |
41 |
17 |
19 |
28 |
7 |
18 |
16 |
14 |
23 |
年最高推广度 |
69 |
24 |
33 |
45 |
10 |
36 |
28 |
24 |
33 |
5.改革的成效
实践证明,区域综合服务站的建立,加强了农业推广本身的职能,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效率,为农业和农村社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益性服务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通过将农业服务机构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加强了公益性职能。一方面是将农技服务机构从目前的“推广、经营一把抓,抓不好”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通过明确农技人员,每月深入村组、农户,开展服务工作的时间,达到集中精力开展公益性服务的目的,使服务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如石关农业综合服务站围绕本区域蔬菜产业,重点开展了茭白病虫害防治工作,过去比较薄弱的服务工作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将经营性服务推向市场,有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从而提高社会化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2)把农业产前、产后服务摆上了重要位置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在巩固农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将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宣传推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产前产后服务,列入工作职责,进一步拓宽了服务领域,增强了服务特色产业的能力,满足了农民群众的需求。
(3)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
设立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站,将原来几个站的农技人员整合到一起,增强了各综合站专业技术力量,依据区域产业特色,配置技术人员成为了可能,有利于为特色产业提供服务。如石关、来榜分别是岳西县高山蔬菜、蚕桑主产区,县农委将蔬菜、蚕桑技术人员相对集中到这两个站,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服务机构减少了,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金,改善基础设施。目前,8个综合服务站都开通了农技“110”,实现了电脑联网,提高了工作效率。将温泉、白帽两个综合站办公楼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对中关、菖蒲两个综合站进行了维修。
(4)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调动。通过明确机构性质和经费保障措施,消除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农业推广队伍,安定了人心。同时,通过实行以岗位职责确定工作任务,以工作实绩作为考评重点,将考评结果与工资挂钩。实行人有岗,岗有责;端掉了“大锅饭”,使广大农技人员,人人有压力,个个有责任。一个看、学、比、帮、带的工作局面正在形成,单位活力明显增强。
随着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与农业综合服务站所在辖区乡镇之间的沟通问题。在改革之前,农业推广站隶属乡镇领导,也只为本乡镇农民服务,而改革之后农业综合服务站归县农委领导,为区域内所有乡镇农民服务,变领导关系为业务上的协作关系;二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岳西是国家级贫困县,依靠国家和省的财政补贴,业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改革前农技站归乡镇领导,各乡镇为搞好农业推广工作,每乡镇都有一定的财政支持来搞农业推广工作,而现在农业综合服务站隶属县农委,乡镇将不再支持。再加上区域站服务范围扩大,交通、通信等费用成倍增长。据初步统计,每位农技人员每年的业务工作经费将达5000元左右,而财政预算仅800元,相差悬殊;三是办公用房紧张。改革前,各乡镇农技站一般只有2~4人,农技站站房勉强能满足职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建立综合站以后,每个站职工达8~15人,办公和生活用房都严重不足;四是知识亟待更新。在岗农技人员队伍中,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大、中专毕业生,因此从总体上看,存在专业不齐全(蔬菜、中药材、市场营销等专业人员仍很紧缺)、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再加上最近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的职能、需求的变化,农技人员的知识,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为确保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工作顺利实施,使区域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健康发展,岳西农委向县委和县政府建议:一是必须建立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改革成功的物质前提,无论是综合站急需的办公用房,必要的办公设备,还是工作业务需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都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必须制定不断增长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用制度保证经费投入到位。二是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区域站建立后,服务范围增大,对农户的服务如何保证,是事关改革能否成功的标志。在发挥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业推广人员的同时,一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技推广服务的重要辅助力量之一。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健康地发展,为“三农”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服务。二要充分利用好农民技术员、蚕桑辅导员这支技术力量,发挥他们在基层的服务作用。三要抓好村级服务组织建设和种植大户、流通加工经营大户、农业科技示范大户建设,搞好辐射带动。三是必须不断补充农业技术力量,提高人员素质。通过改革,全县农业技术力量比改革前分布更合理,结构更优化。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程度指标是评价具体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被推广应用状况的指标,通常包括推广规模、推广度、推广率和推广指数等指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规模是指推广的范围、面积及数量的大小。推广度是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程度的一个指标,是指实际推广规模占应推广规模的百分比。推广率是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已经推广的科技成果项数占成果总数的百分比。推广指数是一个反映技术推广状况的综合指标,是推广度和推广率的几何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