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认识县乡两级农业推广组织是我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的核心。同时认识到我国基层农业推广服务组织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困难。
县级以下的农业推广部门,长期以来承担着农业技术指导、农业信息的传递、农民培训与咨询等公益性和农资经营性服务的职能,为各地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服务领域狭窄、专业不配套、推广经费不足等问题,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了更好的发挥基层农业推广机构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安徽省岳西县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全县国土面积239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182个行政村,9.3万农户,农村劳动力20万个,农业人口36万人。近几年来,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基地面积已发展到30多万亩,围绕其特色产业生活的人口高达35万人,成为岳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和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产业。全县24个乡镇都设有事业性质、财政全额拨款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岗技术人员73人。由于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运行,农技服务体制、运行机制与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日益增长的农民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技人员面前的突出问题。因此,对基层农技服务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改革的基本做法
该县根据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个1号文件精神要求,立足本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改革现行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按照整合资源、事人统筹、突出产业、综合服务,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务实高效的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具体做法为:
(1)根据各区域农业产业特色和发展实际需要组建综合服务站
根据各区域农业产业特色和发展实际需要,撤销了2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重新组建8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县农委为全县农业综合服务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的人权、财权、物权、事权归属县农委,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所在乡镇负责党务管理。现有人员由县农委根据工作需要,统一调配。在业务上接受县农技综合服务中心、茶叶产业发展局、蚕桑发展局、菜办等县级相关机构的指导。单位性质属国家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机构,财政全额拨款,其履行公益性职能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培训费、设施设备更新经费等原则上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结合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在相关综合服务站加挂茶叶、蚕桑、高山蔬菜专业服务站牌子,配强配优特色产业专业服务人员。在搞好技术推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开展物资供应、技术承包等经营性服务。
(2)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推广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
区域农业综合服务站在推广人员的管理方面推行了三项改革,即:合同用人、岗位管理的用人制度,以实绩为指标的考评制度,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服务运行机制,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开展技术承包,加强市场信息传递和咨询工作。同时,要积极领办各类中介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2.改革的成效
实践证明,区域综合服务站的建立,加强了农业推广本身的职能,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效率,为农业和农村社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益性服务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通过将农业服务机构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加强了公益性职能。一方面是将农技服务机构从目前的“推广、经营一把抓,抓不好”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通过明确农技人员,每月深入村组、农户,开展服务工作的时间,达到集中精力开展公益性服务的目的,使服务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如石关农业综合服务站围绕本区域蔬菜产业,重点开展了茭白病虫害防治工作,过去比较薄弱的服务工作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将经营性服务推向市场,有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从而提高社会化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2)把农业产前、产后服务摆上了重要位置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在巩固农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将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宣传推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产前产后服务,列入工作职责,进一步拓宽了服务领域,增强了服务特色产业的能力,满足了农民群众的需求。
(3)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
设立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站,将原来几个站的农技人员整合到一起,增强了各综合站专业技术力量,依据区域产业特色,配置技术人员成为了可能,有利于为特色产业提供服务。如石关、来榜分别是岳西县高山蔬菜、蚕桑主产区,县农委将蔬菜、蚕桑技术人员相对集中到这两个站,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服务机构减少了,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金,改善基础设施。目前,8个综合服务站都开通了农技“110”,实现了电脑联网,提高了工作效率。将温泉、白帽两个综合站办公楼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对中关、菖蒲两个综合站进行了维修。
(4)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调动。
通过明确机构性质和经费保障措施,消除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农业推广队伍,安定了人心。同时,通过实行以岗位职责确定工作任务,以工作实绩作为考评重点,将考评结果与工资挂钩。实行人有岗,岗有责;端掉了“大锅饭”,使广大农技人员,人人有压力,个个有责任。一个看、学、比、帮、带的工作局面正在形成,单位活力明显增强。
随着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与农业综合服务站所在辖区乡镇之间的沟通问题。在改革之前,农业推广站隶属乡镇领导,也只为本乡镇农民服务,而改革之后农业综合服务站归县农委领导,为区域内所有乡镇农民服务,变领导关系为业务上的协作关系;二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岳西是国家级贫困县,依靠国家和省的财政补贴,业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改革前农技站归乡镇领导,各乡镇为搞好农业推广工作,每乡镇都有一定的财政支持来搞农业推广工作,而现在农业综合服务站隶属县农委,乡镇将不再支持。再加上区域站服务范围扩大,交通、通信等费用成倍增长。据初步统计,每位农技人员每年的业务工作经费将达5000元左右,而财政预算仅800元,相差悬殊;三是办公用房紧张。改革前,各乡镇农技站一般只有2~4人,农技站站房勉强能满足职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建立综合站以后,每个站职工达8~15人,办公和生活用房都严重不足;四是知识亟待更新。在岗农技人员队伍中,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大、中专毕业生,因此从总体上看,存在专业不齐全(蔬菜、中药材、市场营销等专业人员仍很紧缺)、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再加上最近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的职能、需求的变化,农技人员的知识,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为确保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工作顺利实施,使区域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健康发展,岳西农委向县委和县政府建议:一是必须建立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改革成功的物质前提,无论是综合站急需的办公用房,必要的办公设备,还是工作业务需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都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必须制定不断增长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用制度保证经费投入到位。二是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区域站建立后,服务范围增大,对农户的服务如何保证,是事关改革能否成功的标志。在发挥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业推广人员的同时,一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技推广服务的重要辅助力量之一。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健康地发展,为“三农”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服务。二要充分利用好农民技术员、蚕桑辅导员这支技术力量,发挥他们在基层的服务作用。三要抓好村级服务组织建设和种植大户、流通加工经营大户、农业科技示范大户建设,搞好辐射带动。三是必须不断补充农业技术力量,提高人员素质。通过改革,全县农业技术力量比改革前分布更合理,结构更优化。
农业推广组织的设计原则包括效率原则和统一指挥原则,即所建立的机构应该是一个迅速灵敏的指挥系统、执行系统和服务经营系统,要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和农民对推广服务的需求变化,对推广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快速、灵敏地做出应对。因此,以农业产业特征划分区域,建立区域综合农业服务站,针对区域农业产业服务的实际需求,统筹有限的农技服务人力资源,是克服和防止乡镇农技站,多头指挥、因人设岗、工作效率低下的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