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需要是农业推广的原动力。根据农民需要进行农业推广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行为规律的客观要求。随着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狭义的农业推广——农技推广已难以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要,必须扩大农业推广的服务内容,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服务。浙江省衢州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专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全天候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和新载体——"农业科技110"。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是改革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农业推广效率的好方法、好路子,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1998年10月,衢州市6600多名机关干部,自带铺盖、进村入户宣传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他们在与各地农民的交往中发现:农民想致富苦于无门路,普遍反映缺信息、缺技术、缺致富门路。使他们认识到: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日渐失去活力。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与经济主体分割开来,造成需求与供给的脱节,生产与市场的脱节,科技与经济的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慢、成效差。这种现状已难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难以适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信息的多方面需求。感到用老思路、老办法对原有农技推广体制进行“修修补补”,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技术信息需求,必须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出发,改革传统农技推广体制,实现农技服务,体系管理、制度、机制的创新。
当时可以借鉴的,是衢县樟潭镇创建“农民致富信息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开设咨询电话,提供有关技术信息,建立上门服务和跟踪服务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对技术、信息的多方面需求,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衢州市根据以上实际情况于1998年11月20日,率先建立市“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中心,成立暨现场咨询大会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市各乡镇和广大农民群众现场直播,各地农民咨询电话连续不断,得到全市群众的热烈欢迎。
同时,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全市139个乡镇都先后建起了“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机构,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技110网络体系。到2001年上半年,市县乡三级均配有专职人员,村级配备了农技110信息员2976人。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110”全部配备了专用电脑,并且已经全部联上因特网。全市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截止到2000年底,市、县、乡(镇)三级农技110从因特网等信息渠道搜集各类技术信息7.6万条,经筛选分析,通过因特网、报纸、电视台等渠道发布2万余条;接受农民咨询17.2万人次;接受网络访问5.7万人次。
衢州市“农业科技110”的经验现已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了推广。实践证明,“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农业技术和农业产业信息推广的新趋势。以现有的电话、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服务,突破了传统的推广方式的框架,降低了信息的成本,扩大了信息的影响。
1.“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的本质内涵,是满足农民技术信息需求
现代农业是信息农业、科技农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广大农民共享市场信息资源和农业科技资源,必须建一条通畅的信息渠道。
衢州市创建的“农业科技110”,就是利用传统媒体、现代媒体以及行政体系,借助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上联全国各专业网站、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下联农村千家万户,采用网络服务、电话服务、农民上门咨询和农技人员主动下乡服务,以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满足了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技术、信息的强烈渴求,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体系。
2.“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的目标,是实现按农民的需要进行推广,提高农技服务效率
农村地域辽阔、交通不便,而传统的农技服务方式针对性差、时效慢、成本高、效率低。“农业科技110“使许多问题通过”电话问一问、网上找一找“便轻而易举得到解决,既实现了农技服务的“全天候”,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农民对农技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又极大地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方便了农民。
据统计,群众向农技110咨询的问题中,有44.5%是要求解决各类农业技术问题的。各级农技110通过现场(电话)答复,实地指导、技术培训等办法,加速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满足了农民对技术的需求。2000年农技110共举办培训班3300多期,受训人次达30万;印发简报1668期,印发资料221种;市里1999年创办了专门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农家报》周刊,农民订阅量达12万份,平均5个多农户1份。
柑桔是衢州市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种植面积60多万亩,年产量60余万吨。但是由于品质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各级农技110针对这一关键问题,从1998年底起,通过信息指导和现场示范,大力向农民推广柑桔疏树、疏枝、疏果和改施有机肥为内容的"三疏一改"实用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柑桔品质的提高。据测算,2000年衢州市柑桔一级果品率达到70%,比1998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不但提高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打开了出口渠道。
各级“农业科技110”还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和名牌战略,全市制订了14个农产品共65项标准和规范,作为省级地方标准颁布,引导农民提高产品质量。据统计,全市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000年实现产值2.2亿元,农民增加经济收入3000多万元。
3.“农业科技110”实现了农业推广从狭义向广义的转变,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科技110”是满足农民多样化市场信息需求的便捷通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已进入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效益农业发展,既要靠政府部门的技术推广和指导,更需要大量信息的引导。据分析,群众向农技110咨询的问题中,49.8%是各类信息问题。为此,衢州市“农业科技110”把收集、甄别和发布信息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因特网、电子邮件、简报资料、《农家报》等载体,及时向农民群众发布和传播,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技部门只搞技术指导的狭隘思维定势,实现了服务的全方位,较好地适应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农民说,过去有问题不知找谁问,现在什么技术行,只要拨一拨农技110;什么价格好,互联网上找一找。
在全市各级“农业科技110”的指导服务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效益农业之路,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农民利用因特网走上致富路。全市已有1100多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经纪人在农技110网站上发布信息。江山市茅畈乡英岸村叶某是镇农技110的常客,根据网上信息销售产品,2000年种养殖业收入15万多元,其中七彩山鸡养殖一项收入就达12万元。龙游县湖镇农民谢某发布了蜗牛养殖信息后,外省市客商纷纷前来订购,上海一客商一次就订购了2吨,当年蜗牛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元。
4.“农业科技110”充分发挥农技人员作用,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方式的转变
农业推广是一个扩散—接受系统。农业推广的工作效率决定于推广系统的扩散效率(推广人员的素质与推广环境)和农民的接受效率(农民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环境)。对广大农技人员来说,“农业科技110”既是他们为农民服务、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又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大课堂。广大农技人员边为农服务,边钻研业务,拓宽专业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改变了过去农技人员专业分工过细、单兵作战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农技人员的群体优势,及时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信息的多方面需求。同时,“农业科技110”把过去农技推广的好传统与现代信息手段相结合,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适应了不断发展的科技新时代的要求,促进了各级涉农部门、农技推广部门从过去的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向新兴高效农业技术推广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逐步走出了一条涉农部门转变职能、服务“三农”的新路子。
通过“农业科技110”咨询、培训,也促进了衢州市广大农民市场意识、效益意识、科技意识的增强,推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5.推广“农业科技110”模式,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利用信息资源、发挥信息的作用比建设网站更重要
为帮助广大农民更好地运用“农业科技110”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经济,更快致富,2000年10月,衢州市“农业科技110”采用市县联动方式,抽调市、县279个有一定技术力量的部门395名干部和技术人员,挂钩帮助全市139个乡镇“农业科技110”。具体措施是①开展乡镇“农业科技110”工作人员上网实用技术培训;②帮助产业特色明显和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主页;③重点抓好各乡镇种养加销专业大户、农村来料加工和农产品经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搜集和发布信息,将宝贵的信息资源转化成现实的财富,最终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他们的实践经验充分说明如何利用信息资源、发挥信息的作用比建设网站更重要。他们在最近曾经组织了一批技术人员,利用衢州市农民和经济主体的真实资料,对国内外40家著名中英文网站进行网络信息反馈测试。结果,阿里巴巴网站反馈速度既快又好,它的商情特快,而且量大面广。所以,他们向广大群众重点推荐阿里巴巴网站,目前衢州市群众的各类信息除在一些专业网站上发布以外,还重点地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
(2)注重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在收集和发布信息时,衢州市十分注重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通过“农业科技110”咨询,约有3600人避免假信息受骗而减少损失1000余万元。如一些媒体播出和刊登饲养泰国特大黄蟮广告后,不少农民打电话咨询。市农技110通过请专家论证,认为在饲养技术上存在很多难点,区域适应性不强,不宜在衢州市饲养。衢州市“农业科技110”把论证结果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大众发布,使不少农民避免了损失。
(3)实现市场化运作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技服务要实现市场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下命令、搞计划,推广事业全由政府承揽。为此,衢州市成立“市农技110集团公司”,下设五大服务中心,即科技信息服务中心、良种引繁推广示范中心、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技物配套生产要素中心,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形成一体化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