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案例分析讨论,加深对农业创新扩散与采用、农业推广中农民行为的改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原理的理解,认识农业科技推广中成果示范的意义。分析在我国目前的推广体制下,要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目标,一般需要实行怎样的推广方法和组织措施。
秦安县地处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是甘肃中部干旱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平均年降水量在300mm左右,降水季节和农业需水季节严重错位,春旱频繁,伏旱不断。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山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大多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如何解决干旱缺水,保证这一地区农村尽快脱贫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直是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苦苦思考思索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渐认识到秦安县这个十年九旱既无地表水,又缺乏地下水的地区,唯有积蓄雨水,发展集雨节灌农业,走旱作农业之路才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基于这样的思路,秦安县委和政府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扶持下,确立了着眼于天然降水和节约用水,走出了推广“121”雨水集流及节灌技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发展特色庭院经济这样一条成功之路。“121”雨水集流工程是指每个农户建设1块100 m2左右的雨水集流面,修建2眼30 m3的蓄水窖,配套1处庭院经济,除解决人畜饮水外,用点浇、点灌、注水灌、喷、滴灌等节水措施,进行庭院经济作物的灌溉。由于集雨水窖构造简单、见效快,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大,再加上推广措施得力,在全县干旱山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多年连续的大旱中,发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广大群众已把集雨节灌工程作为干旱山区治旱兴农的抗旱新途径,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希望之路,群众称之为“救命工程”和“扶贫工程”。
1.“121”雨水集流技术的推广措施创新
(1)党、政、技齐抓共管,层层落实任务和责任。县里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任正副指挥,水电局、农牧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集雨节灌工程指挥部,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由水利、农技部门具体实施,形成了县乡两级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技术部门全力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上下联动的指挥协调及实施网络。同时全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县、乡、村逐级签订责任书,进行严格的检查评比和考核。在工作中做到规划、任务、技术、物资、责任五到位,及时准确地完成了施工规划、技术培训、物资供应和质量检查,使全县兴建的集雨节灌工程合格率达到100%。
(2)抓好典型样板建设,用事实教育农民。为了把“121”雨水集流工程人畜饮水的成功经验延伸扩展到集雨节灌农业,解决降水和需水时间的错位和农民的温饱问题。首先抓了一个村人饮、集雨节灌综合示范点和彭洼三村千亩集雨节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成功经验之后,多次组织乡、村、村民组三级干部和骨干村民参观学习,印发宣传资料,宣传先进经验,用典型教育农民,用事实说服农民,用效益诱导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出现了乡里要任务,村里争任务,农民抢任务的良好势头。县里因势利导重点抓境内5条主要公路沿线的水窖建设和百亩以上连片集雨节灌工程样板,推动了该项技术成果推广向高起点、高质量、高层次发展。
(3)全社会动员,建立激励机制,争取多渠道筹资。在解决资金的筹措方面,主要采取了三条有力措施:一是在坚持以农民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争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大力支持集雨节灌工程。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采用公开补助办法,实行点上多补、多干多补、少干少补、先干早补,不干不补的激励政策,鼓励早干多干,激发农民的投资热情。三是明确“121”工程谁投资建设、归谁所有和使用、受益的政策,让群众无所顾忌,放手发展。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农民兴建集雨节灌工程的积极性。
(4)抓好技术骨干培训,建立专业化技术服务网络。在技术服务方面,层层开展技术培训,从点上抓起、在面上突破、向全县延伸,县农技中心、水电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提供全程化服务。采用县培训到乡,乡培训到村的办法,以各种用途的水窖及配套建设的验收标准及质量管理、集雨节灌实施方案、技术规程为基本内容,举办县、乡两级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3000余人,树立示范户3000多户,建立了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形成了技术服务网络。
2.“121”雨水集流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山区农民行为的变革
(1)促进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当地农民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生产方式,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随着集雨水窖建设的发展,带动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打破了干旱山区的传统单一的种植制度和粗放的经营方式,从开始种植少量西红柿、茄子等蔬菜零星流向市场,后来发展为成片建设节灌型日光温室,
种植反季节蔬菜,使山区农民逐渐抛弃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开始接触市场,研究市场和经营市场。
(2)改变了千年的生活习惯,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村文明建设。雨水集流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文明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改善了农民饮水卫生条件,减少了疾病,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二是改变了山区农村的卫生习惯,实现了被服换洗,庭院能够扫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家畜实行圈养,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如刘坪乡赤山村“121”工程建成后,家庭院子都打成了集雨场,打扫得干干净净,猪鸡单独圈养,同时户户建起了花园,居住环境十分优雅,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三是推动了当地农民逐步走向现代文明,购买了电视机、收录机等,使农村面貌和村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郭加乡天上王村民小组11户农民,现拥有彩电11台,收录机10台,缝纫机11台。安伏乡杨寺村地处干旱山区,发展节灌水窖240眼,户均2眼,补灌花椒园近千亩收入230万元,村里靠花椒收入建起了学校,修建了村委会办公用地,成为全县有名的文明村。
(3)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走上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路子。过去由于长年缺水,为保证人的基本生活用水,养殖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是山区养殖业及农民思想的真实写照。集雨水窖建成后,农民充分利用窖水发展养殖业。全县已有很多村成了规模养殖村和百头规模养殖场,越来越多的畜产品走向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开始走上畜多、肥多、粮增产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形成了发展养殖、增加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持续发展新模式。
(4)集雨补灌提高了果、菜质量,在市场上买到了好价格,培养了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山区80%以上的集雨水窖安排在果、菜园周围,补灌果园面积10万多亩,由于山区光热条件好、远离城市,纯雨水灌溉的泰安水蜜桃、苹果、杏、花椒等特色果品,色、味俱佳,是公认的无污染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很受青睐,价格连年看好。如郭加乡暖泉村天上王村民小组,户均5眼水窖,年补灌果园50多亩,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最多的户收入达1.5万元。因此,山区的农民都特别珍惜“121”的工程,积极接受和采纳各种先进栽培技术,努力提高果、菜品质,参与市场竞争。
(1)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本案例中创新本身的特点看,关键是要适用于干旱山区,对一般农民而言,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立竿见影。对生产者而言,解决人畜饮用水和发展灌溉,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是贫困地区农民祖祖辈辈的渴望,得到农民的充分认可和接受,再加上当时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政策、资金支持,是该项成果能够迅速推广的保证。
(2)试验示范是实现科技成果向农户转化的必要条件。案例中,首先经过严密的试验和示范,做出了成功样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大面积向农民演示成果的优越性,培训骨干,整片带动,吸引其他农户效仿,这是一种有效的推广方法。
(3)影响和改变农民行为要因地制宜地运用相应的原理和方法。本案例中,突出了农民的需求(水),也运用了政府的权力(层层签定合同),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和服务(资金、材料、技术),影响农民的知识水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