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根据先秦典籍的记载,都认为是仓颉造的。《吕氏春秋·守篇》说“仓颉作书”;《荀子·解蔽篇》说“作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仓颉的时代,汉初人都说是“黄帝史”。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也说“仓颉,黄帝史”;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由这段话说明了造字之源为八卦与结绳,至黄帝时,始由仓颉创具规模。
·其实,最初的文字,决不可能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为数众多的人通过劳动和生活实践共同创造的。荀子所说“作书者众”,最有见地。仓颉不过是总结前人经验,把大家发明的字系统而已。因此可以说,在仓颉以前,应该已经有文字了。
·随着地下考古文物的发掘,上述推论逐渐得到证实。大汶口陶器文字的发现,证明了我国文字的起源至少在5500年以前,它是甲骨文的前驱。
关于汉字的构成及其方法,在中国文字学的研究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都是已汉带提出的所谓“六书”为基础。
(1)象形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加以线条化,如日、月、水、火、山、鱼、鸟、车、马、耳、目等,尽管已经“楷化”了,但仍然不难发现它们的象形意义。象形文字是中国文字的基础,从起源上说,它应该是最早的。它是在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简化成用线条表示,略存其形,用作符号,就成文字。
(2)指事
指事字一部分是记号,一部分是在象形字上加以符号。如“上、下”“本、末”是用记号以表示出一件事物。如“刃”属于后一类,刀上加一点,表示“刃”。
(3)会意
会意是利用已有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如“武”字为“止”、“戈二字合成,新的意思是制止兵戈。因此“武”字的最初含义就是制止战争和兵戈纠纷。“信”字为“人”、“言”二字合成,新的意思是人言必须有“信”,否则与鸡鸣狗吠无异。还有如“日月为明”、“二火为炎” “小大为尖”“不正为歪”等。
(4)形声
形声是字的一半表形(意),一半表声(音) 。如,“江”、“河”、“湖”、“海”、“花”、“草”、“芬”、“踢”、“踏”、“踩”、“践”、“狮”、“狍”、“狗”等。用水确定江河之形,用工、可谐江河之声。这一造字方法,突破了单纯表意的局限,完成了汉字发展史上一个的质的飞跃。
从此,无须再造新的符号,只需要用已有的字作为形符、声符,就可以结合为一个新字。有了“形声”造字法,汉字发展非常迅速,至春秋时期,形声字就已占到汉字总量的80%以上。再加上“转注”(同义互训)“假借”(同音代替),汉字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更加增强。
(5)转注
转注指“一义多字”,如“考”与“老”同义,可以互用。
(6)假借
假借字是以不造字为造字方法,即不造新字而借用已有的同音字。如“道德”之道,可以借为“道路”之道;“县令”之令借为“发号施令”的令;“县长”之长,借为“长远”之长。假借可以解释为“一字多义”。
·前四者是造字的基本方法,也是汉字的四种基本结构,后二者是文字构造的条例。转注可以解释“一义多字”现象,假借可以解释“一字多义”现象。我国文字在数量上以形声字为最多,据统计,形声字占《说文解字》9353字的80%以上。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此后经历了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和魏晋的楷书。汉字的历史变化主要表现在书写和构造两个方面。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七种表现形式。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个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意义和声音是语言的两个属性。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表音和表意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
汉字和其他古来文字一样,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它与其它古老文字不同的是,那些古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 惟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
汉字同世界上其他文字比较,在形、音、义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性。
(1)就字形来说,世界上所有的原始绘画文字,都已发展为拼音的音符文字了,只有我国文字还保存着比较原始的状态,每一个图画变成一个方块字。尽管以陶文、中经甲骨金文的演变以及“篆、隶、楷、草”的发展,但在字形上却仍保持着方块化的特点,表现出一种超稳定的固定结构。
这种固定结构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挥出“同文“的功能并保持强大的传统力量,因为它可以离开读音,无论古今方言、声韵如何转变,它的含义却保持不变或变化极小。这一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承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在字形上保持方块的体形和结构上的平衡,使字形布局均匀,格调圆满,每个字都象一个建筑物一样,有平衡、对称、和谐的特征,因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中国文字的书法、雕刻艺术在世界各种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专门研究字形的文字学,也是世界其它文字所没有的。
(2)就字音来说,汉字是读音最动听的文字之一。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有铿锵锐耳、抑扬顿挫的美感,特别是诗。中文诗讲究平仄、对仗,所以,诗句可以特别整齐、节奏特别鲜明,读之特别琅琅上口。
(3)就字义来说,汉字直观达意。汉字的字形和字义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只有中国的儿童,仍能读懂2500年前的《诗经》,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有中国的教材,能把唐诗、宋词作为儿童必读的启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专家之外,其他人很难读懂。可见,汉字更有利于读者形成“形-义”的直接联结。
·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识,利于联想,这也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极大的便利。
(4)从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综合考察,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观念及生活等,甚至在文字中渗透着深奥的哲理。如前面提到的“武”字,为“止”“戈”二字合成,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对战争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勇武的表现,不是侵略与征服,而恰恰相反,是对战争的制止,这表明了中国古人对和平的追求以及在武力勇敢等方面的价值标准。
·又如“怒”字,是“奴心”二字的合成,人失去理智,就会变成内心感情的奴隶,这种造字的动机,亦可反映对心、性、情、理的基本看法,表面中国古人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以及在伦理、修养等方面的价值标准。所有这些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协调和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