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功能

内容提要:

一、汉字的特点

二、汉字的构造与特点

三、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它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想对中国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就不能不了解汉语汉字的历史、特点及其文化功能。

第一节 汉语的特点

世界语言大约5000种左右,但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六种语言是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定位汉语。按照语法结构,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四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

·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大致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 —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最古老的一种语言,历史悠久,优美深邃,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构成一种语言,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汉语也毫无例外地由这三种要素构成,所以认识汉语、研究汉语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汉语语音的特点

汉语是一字一音的“单音节语”(Monosyllable),而西方的拉丁语系和斯拉夫语系都是有很多音节拼连一起的“多音节语”(Polysyllable)。

听京剧和西洋歌剧会感受到差异:

京剧《沙家浜》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一音一顿,毫无拼连,干脆利落;听歌剧《图兰朵》,从演员嘴里发出的声音都是一串串的。

·无论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有许多复音词和多音词。在古汉语中,这种复音词往往是作为联系词而出现,它是由两个有音声重叠关系的字组成,但只具有单一意义的语位。以其声、音的关系来划分,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重音联系词,如“翩翩”、“悠悠”、“滔滔”等。

2.双音联系词,如“淋漓”、“参差”、“邂逅”等。

3.叠韵联系词,如“逍遥”、“窈窕”、“婆娑”等。这些复音词在数量上和单音词相比,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基本上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性的语言。

·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一个字起头的音叫声母,其余的音叫韵母,字音的高低升降叫声调。如报(b`ao)告(g`ao)丰(feng)收(shou )四个字,b、g、f、sh是声母,报和告的ao、丰的eng、收的 ou是韵母。声调是分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在报告丰收四个字中,报和告都是去声,丰和收都是阴平。

·声调是为了区分同音字的。英语不讲声调,所以外国人说汉语难过声调关,他们 掌握不好四声,习惯全用第一声。如“半价”说成“搬家”;“要盐”说成“要烟”;汤(soup)、 糖(sugar) 、 躺(lie) 、 烫(cure)英语发音完全不同,而汉语却四字同音仅靠声调来区别。

由于欧美各国的语言是复音节,一个字不能同时代表多音,而汉语是单音节语,故容易出现一音多字的现象,因此汉语用发音的四种声调(阴平、阳平、入、去)来区分同音字。但是同音又同声的字有许多,所以把握中国文字,光靠听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用眼睛看,否则会产生许多误解,这也是中国文字没有能改用字母拼音的主要原因。

·以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用同音字作了一个游戏,他作《试释》一文,让他的美国弟子读释。此文是:石室诗史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氏适市时,适十狮适市,氏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始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试释是事。

这十六个字,若不靠“目治”而靠耳闻,可能很难明白是什么意思。

·北戴河孟姜女庙的一副对联,是利用一字多音的特点组成的。其上联下联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这幅对联虽然字数不多,但没有一定中国文化修养的人也是难于读释出来的。

·由于汉语的单音节性,导致许多同音字,就连带出现了同音字禁忌、谐音吉祥语、谐音谜语、谐音歇后语等饶有风趣的文化现象。所谓同音禁忌,就是一件东西或一件事,由于叫起来同音而被误会为另一件事或东西,而被误会的又是很不吉利的,致使原来的好事也不能提了。这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由于“送钟”与“送终”同音,所以在中国不能把“钟”当作礼物送人。金利来英文名字Goldion,翻译为金狮,香港人认为金狮等同于金失。

·所谓谐音吉利语,有些与民俗相关,如过年吃鱼称“年年有余”,过年吃年糕称“年年高升”;有些用于菜名,如发菜猪舌称“发财顺利”(粤语称猪舌为顺利)。现代为保护生态,我国已禁止采发菜、出售发菜,于是广州餐饮界推出以生菜代发菜的“生财顺利”。

·谐音谜语为数不多,由于谜底中藏有一个谐音字,不置换这个谐音字,就难以解开这个谜底。例如:钻进被窝里看书(打一哲学名词)——概(盖)念;废品(打一《水浒》人名——吴(无)用,;红领巾(打一杂志名)--《少年时代)(戴)。

·歇后语是中国特有的生活调侃语言,它把一句话分成前后两截来说,中间稍事停顿,前后两截存在一定因果隐喻关系,较之直截了当地说,更富有一种幽默、挖苦、调侃的意味。在大量的歇后语中,也有若干条在后半截话中隐藏着一个或几个谐音字。例如:老太太上鸡窝——笨(奔)蛋;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驴屁股钉掌——离题(蹄)太远;猪八戒的脊梁——无(悟)能之辈;何家姑娘嫁给郑家——郑(郑)合(何)适(氏)等等。

(二)汉语词汇的特点

汉语的历史很长,它的基本词汇已使用了几千年,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不仅出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云”、“鸟”、“兽”、“鱼”、“虫”等名词,还出现了“出”、“入”、“来”、“射”等动词和“大”、“小”、“多”、“少”、“新”、“老”等形容词。

·这些基本词汇大都是单音节的,多数沿用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但更多的是由基本词汇复合成的新的多音节的词汇,如“酒”与“杯”这两个单音节基本词汇复合成“酒杯”,以此类推还有“茶杯”、“保温杯”。

·汉语的复合词具有可解性,拆开后各有各的词意。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事物都可以用固有的基本词汇组合成复合此来称谓,不必再创造更多的新词。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掌握几千个单音节词(字),那日益增多的词汇也都不在话下了。而一部《英华大词典》收入12万多个词条,一个人要把英语学通,需要记住的词汇比学通汉语多得多。

·单音名词的概括性强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当然这是经历了一定发展过程后形成的。如古汉语中称红色的马为“騂”(xing),青黑色的马为“骐”(qi),青白色的马为“骢”(cong),苍白杂色的马为“骓”(zhui),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些词都已废弃不用了,只剩下一个概括一切马的“马”字。汉语的“鸡”、“牛”、“羊”也是概括一切的,不像英语公鸡称Cock,母鸡称hen小鸡称Chink。当你需要用汉语明确表示一只鸡的下位概念时,就要用“鸡”组成复合词,像“公鸡”、“母鸡”、“烧鸡”、“乌鸡”等。牛、羊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也是一样的。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在其名著《语言论》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我国的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辜鸿铭,在用英文撰写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说:“汉语是一种心灵语言,”“它难在深奥,难在能用简明的语句表达深沉的情感”。

·在汉语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具有以物拟人的人性特征,这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它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论。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与人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山水有致”,“草木有情”,而且万物的性灵和人的性灵都是可以相通的。因此人们长期地己度物,将心比心地对待万物,这就使汉语的词汇中出现了一些拟人的词汇。像桌腿、椅背、床头、瓶胆、山腰、山头、山脚、美人蕉、西施蓝,以及烟屁股、报屁股。这些词汇都是把人的形体、人的姿态、人的性格融入物的指称,使这些词汇中隐含着中国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观念。

·早在西周末年,我们的祖先就用“气”来解释自然现象,认为自然界起源于“气”,到了汉代更把“元气”作为构成风雨、天象及天人感应的本源,所以汉语中有很多与“气”有关的词汇。如说阴晴、冷暖、风雨变化时用的“天气”“气象”、“气候”,以至“天气预报”、“气象卫星”;言称人体机能和生理变化时用的“血气”、“精气”、“胎气”、“火气”、“气血两亏”、“气虚”;言称人的精神状态与性格、情感时用的“志气”、“勇气”、“神气”、“脾气”、“和气”、“怒气”、“杀气”、“官气”、“穷酸气”、“垂头丧气”;说明人的道德时用的“节气”、“气宇”、“浩然正气”。如此丰富的由“气”衍生出的词汇是汉语所特有的。在英语词汇中,get angry(生气)、be irritated(怄气)、temperament(脾气)courage(勇气)没有一个与“air”(气)有关。

·“理”本义指玉石的纹理,但它同时也被我们祖先认定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一种规律性的哲学观念。所以汉语中也有很多与“理”有关的词汇。如说明事物本源和内在规律时用的“物理”“医理”、“药理”、“生理”、“心理”、“乐理”、“法理”、“哲理”、“道理”;说明事物内在组织规律时用的“纹理”、“机理”、“条理”、“伦理”;表明对事物认识时用的“讲理”、“推理”、“说理”、“评理”、“理解”;表明对事物采取行动时用的“处理”、“办理”、“管理”、“治理”、“受理”、“审理”,以及“理家”、“理财”等。

·由于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极其重视“和谐”,认为“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汉语中有关和谐的褒义词汇特别多,如“和睦”、“和好”、“和顺”、“和平”、“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惠风和畅”、“和风细雨”等。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亲缘关系决定着继承王位、承袭世只为、继承遗产,以及继承各种罪与罚的“株连九族”,所以在亲缘关系上必须严格区分等级、区别远近,绝不能像英语一样含糊,不分远近。英语中的一个uncle,在汉语中的对应称谓是“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英语中的一个aunt,在汉语中要区分成“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等诸如此类。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民族越是重要的东西,该民族对它的“语言分割”就越是细密。阿拉伯语中有六千个词汇表示各种各样的骆驼,包括不同的性别、年龄、种类、各种行为方式,但没有一个泛指骆驼的词。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的马亚印第安语中有相当的词汇表示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它的各个部分,它的耕作、收割和烹调方式。英国一向重视畜牧业,以牧羊为主,所以英语里关于羊的称谓特别细致,正如汉语里亲属称谓特别发达一样。总之,属于文化中心的词汇比属于文化边缘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佛教传入后,带来了许多新词汇。赵朴初先生说:“没有佛教,中国人的嘴只有半开半合,因为汉语里三万五千多个词汇来源于佛典的翻译。“随着佛教著作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被引进了后来的文学作品。在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90%,源出于佛教。我们今天常用的,如世界、方便、众生、烦恼、三头六臂、不即不离、五体投地、功德无量、大慈大悲、生老病死、心猿意马、快马加鞭、皆大欢喜、昙花一现、大千世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

汉语语法上的特点表现为“孤立语”。所谓“孤立语”,是指汉语中很少有构词上的形态变化。在印、欧语系中,词语的形态变化比较丰富,可以根据一个词有哪些形态变化或没有哪些形态变化来决定它所属的词类。如性、数、格、位、时态等。汉语则不同,它的形态变化较少,对于词性、格位、数量、时间等的处理,既不增添附加语,也不表现在语形的变化上,而是用一种有系统的“词序”来解决。也就是说,词在句中的功用,主要取决于它们在句子中的次序,如“特别快车”与“车特别快”,“好人”与“人好”,“日本”与“本日”等等。

由于词在句中的次序不同,从而引起整个含义的差异。西方人初学中国语言,由于不掌握词序的规则,常常引起笑话即是这个缘故。通常的词序,都是主语在谓语之前或之中,动词在宾语之前,附加的区别词总在它的主语之前等等。这种大体上固定的造句法,在汉语中主语或宾语往往可以省略而不致引起误解,并且从古至今很少改变,所以后人也比较容易阅读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