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墨家主要思想
二、儒墨之争
三、墨家的衰落

(一)墨子生平简介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关于墨子及其追随者的出身,冯友兰认为他们出自游侠,“在周代,帝王公侯都拥有自己的军事家,这些人是世袭的武士,是当时军队中的骨干。周朝后期统治权力解体,这些军事家丧失了权力和爵位,散落全国,只求有人雇佣,得以维持生计。他们被称为'侠'或'游侠'。”
《史记·游侠列传》中称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是他们的武士道德。墨学中,有一大部分便是这种武士道德的延伸。”
“墨子及其追随者与当时的其他游侠有两点不同:
首先,其他游侠只是雇佣兵,谁雇佣,便为谁卖命。墨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则反对任何侵略战争,他们只为防御性战争效劳。
其次,通常的'侠'只是墨守武士的职业道德,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则对武士的职业化道德进行理性化的解释,因此,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 (俗称 鲁班 )相比。他自称是“鄙人”(平民),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不仅如此,墨子还是一个科学家,墨家也是一个科学家集团。他们在数学、物理学、医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古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墨子的主要思想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局面更加惨烈,政治更黑暗,人民更痛苦,对此墨子非常激愤,四处奔走,大声呼号,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1.伦理思想——兼爱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上存在“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墨子·兼爱中》)的现象,原因在于人们“不相爱”,“交相亏贼”,只顾自己,自私自利。墨子把这叫“别”,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人叫“别士”,只顾自己不顾全国的君主叫“别君”。“别”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消除,办法是“兼以易别”:“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所谓“兼”,是相互彼此的意思,即不分人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就其救世良方而言,儒墨两家都主张从人人相爱着手,都主张对人以爱,亦即从情感心理上打动人,使人我一体。不过,墨家和儒家在“爱人”问题上,仍有着根本的区别。
首先,墨家讲“兼爱”是“爱无差等”(《墨子·藤文公上》),对宗法道德和等级制度是一种否定,一种突破。儒家讲“泛爱”,讲“仁者爱人”,是爱有差等,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下》)。所以,孟子指责墨子是无君无父的禽兽。
其次,墨家讲相爱,强调相互的义务。“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儒家讲相爱,虽强调推己及人,但主要是从主体修养的角度要求人们尽义务,并借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是不需要对方回报的一种道德境界的自我升华。这反映出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家则义利并举;儒家高尚,墨家功利但又真实可行。
再次,墨家讲的兼爱,与物质利益相联系。墨子说:“仁人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者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下》)兼爱的目标,是“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儒家讲泛爱,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政治前提,以对仁的追求和体认为目的,以“谋道不谋食”相标榜,与物质利益无关,并往往以牺牲物质利益来成全其“爱”。
2. 政治思想——非攻、尚贤、尚同
墨家厌恶诸侯混战,不仅主张“非攻”,甚至研制出许多防御战争的器械,这在《墨子·公输》里有清晰的记载。
政治上,墨子还抨击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度,主张任用贤人。墨子认为,欲要治理好社会国家,除有贤能之人外,还需要有一个行政长官。“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墨子·尚同》),即动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来管理。
因此,人们选择天下的贤良而可以当政的人,“立以为天子”;天子又依照尚贤原则,选择天下的贤良而可以当政的人,“置立之以为三公”。如此类推,设立里长、乡长、家君等各级行政组织的官员。这样,就可以消除天下之乱。但是,仅有行政上的保障还不够,墨子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动乱,还得从思想上加强统制。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以至不同的诸侯国,都以统一的思想为行为准则,用墨子的话说,就是“尚同”、“一同天下之义”、“一同其国之义”。
3.经济思想——节用、节葬、非乐
墨子非常明白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认为这种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 社会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如果说,动物只能被动地依赖自然的食物资源以维持生命,人类则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才能获得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
墨子提出的非命、节用、节葬、非乐等一系列主张,其基本的出发点和原因,正是从不能妨碍物质生产劳动考虑的。
4.宗教思想——天志、明鬼
为使人们实行兼爱,墨子除了告诉人们这样会有回报外,还采用一些宗教和政治的教诲。在《墨子》书中有《天志》篇和《明鬼》篇,其中讲有神,神爱世人、神的心意就是要世人彼此相爱。神经常监察世人的言行,特别是君主的言行。凡不遵守神意的人就会受到神的降灾惩罚,凡遵行神意的人,神就报以好运。在神之下,还有无数神灵,也同样奖赏实行兼爱之人,惩罚实行交相别的人。
墨子论证鬼神的存在,只是为了教人相信,实行兼爱将得到上天奖赏,如不实行则受到上天的惩罚,而不是对超自然有什么特别的兴趣。
1.仁爱与兼爱
仁爱是爱有差等;不求回报;具有现实基础
兼爱是博爱、无差别之爱;强调相互性;缺乏现实基础。
道德既要有可行性,又要有理想性、超越性。
2.尚和与尚同
3.非宗教性与宗教性
现代学者认为墨学衰败的原因有:统治者反对(墨学代表人民利益);儒家的攻击(孟子指责“兼爱”是无父无君);法家的打压(韩非称游侠为“五蠹”之一,“以武犯禁”,违背法制);太过节俭等,都有一定道理,不过都是指外部原因。其实,姑且不论外在原因,单就墨家学说本身来看,它就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必然湮没。
1.尚同对平等的内在否定
从“尚贤”、“尚同”主张中我们还发现墨子思想的一个内在矛盾,即精英主义和平民立场的冲突。一方面,墨子几乎是平民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全力为苦难的民众鼓与呼,他的平等主义理想是非常显明的;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治国必须依赖精英分子,一个严密的等级制度是维持社会秩序之必须。
2.“和”胜于“同”:墨衰儒盛的内在原因
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文化观念等诸方面,儒墨差异较大,儒家主“和”,墨家主“同”。儒家的重“和”思想,强调的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以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要求保持世界的和谐性为前提。这种思想,反映出儒家思想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机能和适应性较强的文化体系。因而,在社会变革的激烈阶段,它可以提出某些改良主张;而在社会处于稳定阶段时,它可以奉献出“守成”政策。在秦汉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常规,儒家“守成”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重“和”思想体系大畅其用,儒学变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墨家的尚同思想,有强调简单同一的色彩,它不靠兼宗各家,理论缺乏应有的弹性和宽容。一方面,它用自己的学说力排其他学说,用个性拒斥共性;另一方面,它又用尚同为武器,在自己学说所延及的范围内,用共性去制约、规范、消融个性。这样,它就自我堵塞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限制了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它简单求同的思想,缺乏自我调节、因时制宜的机能。因此,秦汉以后,儒盛墨衰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墨学衰落以至成为绝学,是指作为学派的墨家而言的。但是,墨学作为代表小生产者的思想学说,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绝迹。事实上,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历次爆发的、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以平均平等为旗帜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阶级的经济力量的脆弱,即使靠平均、平等思想打下了天下,还须将命运寄托于圣明天子,依靠王权的庇护求得平安的生活。
这种以“同”为特征的思想,无墨学之名而有墨学之实。它使我们看到了墨学可悲的“二律背反”的重演——农民阶级以“大同”作为最高理想,然而到达“大同”的途径本身就是对“大同”的无情否定。只要农民阶级不能创造出实现“大同”的社会条件,则农民起义所要实现的“大同”理想,就永远只能在失败或蜕变这两条路上化为泡影。
其他缺陷:节用、节葬、非乐的实用主义色彩;天志、明鬼与非命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