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先河
形而上学的核心是对作为一切存在的根本和依据的本体的探求。从哲学史上看,中国古代哲学中并没有西方哲学中的那种“本体”(Substance)概念,本体论思想也不够发达。但是,如果由此否认中国哲学有本体论的观点则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事实上,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提出并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模式。“道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
2.构建了否定辩证法模式
所谓“否定的辩证法”,主要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手段,注重从否定的、负的方面去认识和描述对象,通过“否定之否定”揭示对象的辨证本质。老子的辩证法以其深刻的否定性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古代辨证思维的发展。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总是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对立面,总要互相否定,向相对立的方向转化,因此,世间一切事物都要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物极必反”是“道的运动”的普遍法则,因此他提出贵柔、守雌、勿强、勿壮、无为,反对刚强和进取,就是用否定的方法以防止向对立面转化,达到无矛盾的“无”的状态。
3.开拓了直觉思维方式
直觉思维是以经验为认知基础、以体悟为认知方式的整体直观的思维类型。与儒家的道德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不同,道家倡导的是心灵直觉、艺术直觉。道家认为,只有心灵的虚寂状态,才能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以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等认知方法,而应该靠直觉、顿悟就能够把握。对于“大象无形”、“道常无名”的那个“万物之宗”的“道”,它玄之又玄,更不能用语言、概念所认识,老子提出要用“涤除玄览”的方法。“涤除”就是否定、排除杂念,“玄览”就是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能具备的一种直觉思维状态,没有玄思冥想、灵感悟性是不可能体会到的。
顺应自然,洒脱随意;
柔弱不争,以退为进;
知足常乐,虚静恬淡;
返朴归真,乐观豁达。
1.求自然之趣
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追求超越世俗社会、不受任何束缚、回归自然之中,最终进入物我合一的自由境界,是它的一个基本性格倾向。而这一倾向与道家所倡导的生活情调、人生态度,以及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相互融洽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道家崇尚自然、钟情素朴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都强调要以大自然为真善美的源泉,以不饰雕琢浑然天成、自然本色为美学原则。
两层含义:一讴歌、喜爱大自然;二是不事雕琢、追求清新自然的审美风格。
2.重意境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还有一个基本特征是利用艺术想象,注重意境的创造,即所谓“超言绝象”或“言外之意”的理论,这也是从道家思想中推衍出来的。意境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它强调的不是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而注重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抒发,它使审美主客观相互联系在情景交融之中,使精神得以升华、给读者以回味想象空间,这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追求。
老庄从“道”的无形无象、不可言喻的角度出发,认为言是不能尽意的,人应该尽量去体会“言外之意”,并对它进行深入的了悟和玄思,使之升华为一种高超的艺术精神。这种观念在后世得到了许多文人的认同和阐释,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认为作者只有创造出“象外”悠远无际的艺术精神空间,才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
中国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能有情有景,或情由景生,或借景言情,特别重视利用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绘画、书法等讲究空白美,戏曲表演明显虚拟化,从而为人们去体味实景之“象”外的意境提供了思维驰骋的广阔天地,以达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诗歌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隽永、意境深沉。如李白《宫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被称为“不着一字(怨),尽得风流。”的典范。大道无形,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宋徽宗出题(宫廷画师考试题目)
踏花归去马蹄香
竹锁桥边卖酒家
野水无人渡,孤舟竞日横
深山藏古寺
蛙声十里出山泉(老舍出题,齐白石作画,参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