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统一之后,道家思想继续发展。先是被作为挽救时弊而用之的黄老之学兴起及其衰落,继而是逆经学潮流而动的魏晋玄学的出现及争鸣,最后是统治者当局三教并用形势下、与道教纠结不清的隋唐道家思想的演变。
(一)汉初黄老之学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初,社会经济凋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如何恢复经济、吸取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训以达到长治久安,不得不引起政治家、思想家们的思考和反省。一些思想家认为秦亡于法家思想的严刑峻法,故有“倾扑缺履之祸”;儒家学说的仁义道德,也“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他们依据老庄的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黄老之学便适应了时势的要求而大得人心。
汉初黄老之学的主要代表有汉景帝、汉文帝、窦太后、曹参、盖公、陆贾、司马谈、刘安等人。汉初由于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使战后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及至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景象,为以后的王朝树立了一个榜样。汉武帝之后,由于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道家黄老之学从此在政治上失势,变成一支时隐时显的学术流派,儒家学说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此背景下,谶纬经学兴起,神学信仰主义弥漫全国,道家黄老之学乃向黄老养生术乃至黄老道信仰转化,并由此在东汉末年,进而演化为神仙道教。
(二)魏晋玄学——竹林七贤
自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充满了战乱、恐怖和黑暗的时期,战乱和割据打破了集权帝国的一统化政治秩序,瓦解了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儒学独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出现了儒、道、佛多元发展的新局面。魏晋玄学就是在这一时期崛起并盛极一时的思潮。
魏晋时期,旧的规范制度和社会秩序已经崩溃,战乱频仍,人命如草,“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 、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于是要求彻底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得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便成了魏晋以来的一种自觉意识。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政治上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集团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东西,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