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道家的产生及演变
一、先秦道家——庄子其人及主要思想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也有说是河南商丘一带)。他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时以打草鞋为副业,后隐居不出,终身不仕。可是,他的名声很大,与魏国宰相惠施是辩友(著名濠墚之辩)。

庄子里的寓言、成语:庖丁解牛、望洋兴叹、井底之蛙、相濡以沫、朝三暮四、庄周梦蝶、得心应手、呆若木鸡、从容不迫、每况愈下、薪尽火传、邯郸学步、劳而无功、害群之马、东施效颦、分庭抗礼、鹏程万里、鬼斧神工、螳臂当车、栩栩如生、以强凌弱、游刃有余、越俎代庖、昭然若揭、捉襟见肘等。

庄子才华横溢,不贪求名位厚禄,拒绝楚王的重金高位之聘,对当时的统治者表示了坚决的不合作态度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孤豚,其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他在贫困中度过了一生,但在精神上却非常富有和自由。

庄子的那种傲视诸侯,衣披万世的独特思想和感情,在哲学和文学领域都发生了深久的影响。庄子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家之一。

庄子主要思想如下:

1.天道自然观。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同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2.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庄子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发现世俗世界中,无论是非、大小、贫富、穷达、美丑等观念,都是在特定时空下的相对差别,这些相对的差别只有相对的价值。他在《齐物论》中就说是非完全是相对的,在《秋水》篇中认为贵贱、差别、功能、意趣......都不是绝对的,都变幻无常的。

 例如,潮湿好不好?庄子说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风湿腰疼,而泥鳅却喜欢潮湿;什么是美女?蔷、丽姬(传说中的美女),人都认为是美人,可是鱼见了她们逃到深水,鸟见了她们吓得高飞,麋鹿见了她们赶快跑开。所以,庄子认为任何认识和判断都是相对的,这对于打破思想界的独断论和自我偏执是很有价值的,但庄子由此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否认客观标准,则走向了荒谬。

3.逍遥自适的人生观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庄子认为,人之所以有许多苦恼和不自由,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有待”、“有己”。“有待”就是指人的某种愿望和要求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好比大船在江中航行,须依赖水;大鹏奋飞,直冲云天九万里,但离不开风。这些条件往往成为对人“自由”的束缚。“有己”就是指人总是有自我意识,总去区分是非、苦乐,计较得失,从而引起种种苦闷,心灵不自由。在庄子看来,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自由是无比宝贵的,人要想达到没有痛苦,实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做到无待、无己,就是要不依赖外界条件的束缚,忘却自己而顺从事物,超脱于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从精神上彻底解脱自己,就可以“逍遥”于绝对自由的无限世界。

 庄子还以达观的心态坦然面对死亡,视生命为“道”的运行的有机部分,认为人生出于自然,死也出于自然,人应该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以平常心对待生死。庄子妻死,箕踞鼓盆而歌;庄子将死,欲“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庄子·至乐》)这就是庄子超然生死、追求“逍遥游”精神境界的绝妙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