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称老聃,道家创始人,约生于公元前571年,曾长期担任春秋末期周王室掌管典籍的史官,精通典章礼制,因此,才有孔子向其请教之说。后见周王室衰微,弃官隐遁,不知所终。老子总结了历代王朝兴衰成败及百姓安危祸福的经验教训,反对德教礼制,倡言自然无为,并把自己的思想写成《老子》一书。 《老子》一书约5000余字,思想博大精深,与《周易》、《论语》一起,成为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部古代文化典籍。下二图为当代著名画家范增作品《老子出关》
隐士不做事,是指不问政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耕田、种菜、砍柴、钓鱼之类还要做,还要吃饭生活。隐士逃避政治、不逃避社会生活。
儒道之争概括为三句话:有药可救,还是无药可救;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1)道生万物
在哲学史上,试图对世界的统一和发展原理作出哲学的解释、探求多样性世界的共同基础,这是大多数哲学家都共有的形而上追求。道家哲学也不例外,老子的“道”论即是一种形而上学。老子道本体论的深刻涵义是“道生万物”,即“道”是世界万事万物之宗。老子认为,世界的生成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道”有什么特点?是实还是虚?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即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而他自认其“道”是永恒的,故是不可用语言表述的。它无形、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老子》十四章)。一句话,是虚、无。所以,道生万物,又表述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有”为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无”为先于具体事物的无形无象的本原,“无”与有的关系,就好比车轮能够转动,车子之所以有用,是因为车轮辐条所集中的车轴圆木中心是空的,可以穿过车轴。陶器、房屋之所以有用,也都是由于其中存在空虚,即有“无”。所以,“无”比有更重要、更有用。
(2)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普遍法则。他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说“道”创造了万物,但它从来不强制、不干预万物的成长,而是顺其自然,让万物按照各自的本性充分自由地发展,而万物却又都不期然而然地遵从“道”的法则去运行,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不是“道”的所为。老子还把“无为而无不为”作为社会和人的一切行动所应遵循的法则,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老子以天道作为天、地、人的共同法则,强调一切要合乎自然,顺从万物的自然本性,不要随意妄为,以人为的造作扭曲了事物的本性。
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其朴素辨证法。
(1)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2)事物有它的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立面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3)对立面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他提倡贵柔、守雌、勿强、勿壮、无为,反对刚强和进取,以此防止向对立面转化,就是因为“物极必反”“柔弱胜刚强”。
(4)量变引起质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事物和它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及其互相转化。这是辨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的“统一”方面,但他忽略了对立面的斗争。
老子认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既然是人类社会活动应遵循的基本法则,那么,统治者治理国家也应顺其自然,像“道”那样不将其主观意志强加于社会生活,实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五十七章)并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五十八章)。”即说统治者采取宽厚的政策,民风就会淳朴;统治者若采取严厉的苛政,民心就会“不古”。
只有实行“无为而治”,就不会过多的干扰老百姓,“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老子认为政治混乱、人民贫困,都是由于统治者干涉过多引起的。
在老子看来,“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最适合于“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认为,人应该按照自然的本性生活,任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腐蚀人心、败坏风气的。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三十八章)可见,老子是把仁义、智慧、孝慈等伦常理教和人的才智看成“道”的对立物,看成理想人生的绊脚石。
他主张“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义,盗贼无有。”(《老子》十九章)就是要取消知识道德、仁义礼智、一切新的器具和财货,社会就没有了争夺,人们也就没有了名利欲望,放弃了物欲,就可以恢复人的本性生活。
老子把天下的一切祸乱都归因于争,而人的贪欲则引起了争,所以他既强调寡欲,又力主不争。他要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