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道家的产生及演变

一、先秦道家

(一)先秦道家产生的背景

(二)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

(三)庄子其人及主要思想

二、道家的发展及演变

(一)汉初黄老之学

(二)魏晋玄学

一、先秦道家产生的渊源和背景
1.原始母系社会的遗风

贵柔、守雌、水德,用温柔、慈爱的方式统治社会,由女性崇拜、生殖崇拜演化到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命起源的探求。

2.对宇宙时空的形而上思考

陆九渊“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那么,宇宙空间的中心是什么?宇宙时间的起点又是什么?老子说是“道”。

3.对重建社会秩序的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大动荡——“礼崩乐坏”,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重建社会秩序的主张:儒家主张“礼治”,法家主张“法治”。而道家认为他们都是用人为的办法重建社会秩序,而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道德的、法律的),主张恢复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秩序。即人性回归自然宁静,朴素纯真,无欲不争,“无为而无不为”。

4.对个体价值尤其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

道家一般不看重人的外在社会价值,如儒家、法家看重的道德品格、功业成就、政治权力等,而是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个性、独立性、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自由境界。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身重于物”,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有限的忧患和“贵生”思想。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故庄子主张“齐物我”“齐生死”,“无己,无功,无名”,从容进退,宠辱不惊,在有限的人生中,体会无限的自由。(重视生命、发现与尊重个性、追求真情实感、追求“神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