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由北宋周敦颐“开山”,张载和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奠基,南宋朱熹集大成的理学唯心主义体系,人称“程朱理学”。(程门立雪,程颐,杨时、游酢zuo)
陆王心学:和朱熹同时的陆九渊因本体论和方法论上与朱熹产生分歧,而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明代王守仁又发展了陆学体系,人称“陆王心学”。
张载之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往往从人性中寻找道德的起源,论证善恶。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董仲舒讲性三品,汉代杨雄讲性善恶混,都只是从一般的修养论着眼,停留在道德论的范畴,没有从世界观高度探讨。张载则从世界观高度,对人性善恶作了论证。认为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善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天地之性就是仁义礼智,是人的形体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气质之性是人的形体形成之后而有的。
张载说“万事只一理”。何谓天理?二程把封建伦理纲常说成天理。他们说:“忠者,天理。”(《遗书》卷十一)“礼即是理也。”(《遗书》卷十五)“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间。”(《遗书》卷五)朱熹也强调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朱子语类》卷九十五)这样,理学家就把把封建伦理纲常变成了人人不可违犯的天理,封建道德原则被夸大成了宇宙的最高原则。
既然三纲五常是天理,是至善的天地之性,人人必须发扬光大,那么与此相对应的是什么呢?理学家说是人欲。人欲是恶,所以,存天理,灭人欲。有人问程颐说:生活孤苦无依的寡妇为了生存能否再嫁,他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要求妇女牺牲生存的“人欲”,保全封建道德——夫为妻纲的天理,他的这句话成为后人垢骂理学的根据,被认为是“以理杀人”。
朱熹在对张载《西铭》的解释中说过:世界万物都是天地的子女,天地则是由“理”派生出来的,这就叫“理一”;万物产生之后,就有了“大小”和“亲疏”之分,“亲疏异情,贵贱异等”,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就叫“分殊”。(见张横渠集)卷一)朱熹还用佛教“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论证“理一分殊”。他说:“本只是一太极(理),而万物各有禀赋,又各自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尔,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这是对佛教华严宗“一多相摄”思想的袭用。
评价:理学创立之初,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甚至还曾被明令禁止,朱门弟子作鸟兽散,朱熹在凄凉中病死。然而,朱熹死后不久,统治者就意识到理学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于是,朱熹死后九年,被宋宁宗谥为“朱文公”。后来,朱熹的《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又被列入学馆,成为法定的教科书。元代以后,理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成了科举考试的依据。
陆王心学:
这一派的思想渊源来说,受孟子影响较大。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直接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象山先生全集·杂说》)。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使主观的自我本心与客观的天理达到不可分离的等同。陆九渊还提出了“良心”概念,认为它不但是道德的根源,而且先验地具有辨别善恶的能力,所以,人的道德修养不需要象朱熹那样“格物致之”,通过穷究事物的道理,来推展扩充自己的知识,而只要自识本心,存心明性。
王阳明将世界万物统一于人心,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阳明全书·与王纯甫》)。王学的主要哲学命题是: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强调心是宇宙的本体;肯定知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包含和动态统一;教人要扩充良知,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人生理想。他肯定凡夫俗子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满街都是圣人”(《传习录下》)。由于他主理论上强调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倡导怀疑精神,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对封建道德的离心力,最后导致理学解体。
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陆王心学的哲学价值在于它把宋儒之“理”,从外部搬至人的内心,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根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把握,而不是一味被动地去适应外部规范。这样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们的认识从现实的儒学礼教中解脱出来,使人们有了独立判断的可能。
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的伦理异化,严重地毒害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另外,也应该看到,宋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因此,对于宋明理学的精华与糟粕,正面与负面的效应,我们应当具体地历史地加以分析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