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儒家的产生与发展
三、汉代儒学

先秦儒学,由于其“迂远而阔于事情”,始终没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更给了它致命的打击。秦亡汉兴,统治者鉴于前朝灭亡的教训,省刑薄赋,与民休息,并积极营构新的上层建筑。几经反复,选择了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其标志,便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独领风骚两千年。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前179一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因治《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他治学专精,弟子众多,曾“三年不窥园”,完成了经学巨著《春秋繁露》。汉武帝即位后,为完成由无为到有为的转变,连续三次下诏,策问古今治乱之道合天人之际等问题,董三次应对,即所谓“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称许。在第一次策问中,董就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的儒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兼采各家,其中包括道家的自然观,法家的集权思想以及阴阳家的阴阳五行之学等等,构成神学式理论体系。

董仲舒主要思想:
1.天人感应

他宣扬天为万物之祖,百神之君,认为天制造了人类,人类为天的副本。天人之间声气相通,休戚相关,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对万物实行主宰,以阴阳五行的变化和符瑞、灾异对万物和人类社会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君主授命于天,是代天行事,须以天意为行为准则。董仲舒是想用神权来限制君权。但他编织了一张形而上的天人关系网,赋予君主承上启下,圆通万物的作用,君主成了事实上的天,天威神圣不可侵犯,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神圣化。所以这一思想是历代统治者都乐于接受,并鼓吹和利用的。

2.三纲五常学说

他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天的意志是“阳贵而阴贱”(《天辨人在》),“亲阳而疏阴”(《基义》)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董仲舒抛弃了先秦儒家提出的君臣、父子等互惠互动关系,以及在上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前提,把双向的人伦义务变成片面的等级服从,主张人臣要绝对服从君主。他的三纲学说是对君权、父权和夫权的肯定。“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永固化。

3.治国方法——德主刑辅

他还根据阴阳观念,指出在政治生活中阳表现为德,阴表现为刑,德主生,刑主杀,而“天”是欲生不欲杀的,天道是重阳轻阴的,故统治者应以德为主,以刑辅之。这样,便从理论高度,为统治策略规定了模式。汉宣帝讲“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便是证明。此后的封建王朝,基本上沿用了“汉家制度”。

总之,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学说,就某些理论而言,是对先秦儒学的倒退。尤其是他的君权神授理论和“三纲五常”说,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长期禁锢着中国人民的头脑,桎梏着历史的发展。但是,董仲舒从宇宙论的高度确认了儒家学说的合理性,神化孔子和经书,把先秦儒学由一个学派的思想发展演变为全国性的封建统治思想,使儒学的地位“定于一尊”,又可谓是儒学发展的功臣。董仲舒创建新儒学思想体系时,正是封建社会处在蓬勃兴盛的上升阶段,其思想主旨是维护大一统封建秩序,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封建专制统治,防止暴政,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