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儒家的产生与发展
二、先秦儒家——荀子

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据《史记》记载,他曾多次出入齐,游于秦、赵,最后到了楚国,被楚宰相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今山东)。后春申君被杀,荀子被免职,自此,定居兰陵,直至老死。他曾两次到齐稷下游学,三次任稷下学宫祭酒。他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同时也吸收了道、墨、名、法诸家的长处,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思想具有综合性,偏礼制,不是儒家的主流,后衰落。有韩非、李斯两个法家大弟子。荀子的思想内容集中在《荀子》一书中。

1.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天人相分

“天”在荀子那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宇宙间存在的天体和天体运行之规律。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一是指“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倘见”(同上)等自然现象。正是荀子还自然之天的本来面目,才使他区别了天和人,并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是人要顺应天道为人类造福。

2.人性恶论

与孟子人性本善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即说,性是先天生就的,伪是后天形成的。从范围和内容来看,“性”包括各种生理器官的自然的生理本能以及对于衣食声色的情欲,是脱离社会关系的个体的抽象的生物性。在荀子看来,人的这种本性是恶的。如果“从人之性,吮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因此,必须“化性起伪”。

“化性起伪”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道德行为是后天人为的结果,经过学习和教化,人性可以由恶趋善。一是强调圣人的作用。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人之治,礼仪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荀子之所以强调人性本恶,须待教化才能为善,主要是为了突出圣人的作用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与生俱有的本性是一样的,而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了小人,原因在于后天习惯。

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还提出了“礼法”并重思想。从孔子提倡以周礼治国以来,礼治成为儒家的重要政治主张。荀子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对道德和法律的互补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主张“隆礼重法”,强调礼在为人、做事、治国方面的作用,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而法是礼的体现、礼的确认。如果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罚,就不足以维护统治。

荀子是战国末年儒家中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师,其学说综合百家,自成一体,内容十分丰富。荀子接受了道家的自然观,但摈弃了其消极无为的态度,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著名论点。荀子在人性问题上的见解,与孟子正相反,它主张人性恶,认为经过后天的教育才能使人至善,以至变成圣人。他还综合了儒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提出礼法并用。荀子的学说,没有象孔孟之道那样受到后代儒家士人的尊崇。事实上,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都有荀学的痕迹,王道霸道兼用,恩威并施。不管如何,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思想史上重要地位,是谁也无法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