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儒家的产生与发展
二、先秦儒家——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鲁国附近附属于鲁国的一个小国),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择邻教子”、“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教子的典范。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和孔子经历有些类似,曾周游列国,宣讲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孟子退而教学著书,用余生的精力整理自己的思想,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一起写成了《孟子》一书。

孟子主要思想有:

1.仁政学说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混战争霸,他反对用战争的办法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主张推行“仁政”,即用慈爱之心对待老百姓,让老百姓得到幸福生活,最后人心所向,不战而王。

他提出的仁政有以下几点内容:

(1)制民以恒产。

(2)他呼吁统治者,重视百姓。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3)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2.人性论——人性善

孟子仁政说是建立在对人性本善的估价上的。在他看来,人人都有仁爱之心,他说:“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四端”说。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发现人们都有同情心,而这种同情心不是名、利所引发的。他说,当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时,人们会不顾一切的去救他。人们这种行为既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讨好、结交孩子的父母,而是出于人所固有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便是仁。

由此,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四德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具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正因为人皆有“不忍之心”,所以先王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这样,他的性善论就成为其仁政的哲学基础,人性本善的情感伦理主张,便外化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

3.提出一套磨砺人格、修身养性的方法

为了发展“善端”,增长善性,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方法。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气”,是指表现于肉体活动或实际运动中的精神力量。他认为士人应该有一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人格,“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还认为人们常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要磨练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性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还继承了孔子“杀身以成仁”的精神,主张“舍身而取义”,认为仁义比生命更重要。孟子的上述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