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儒家的产生与发展
二、先秦儒家——孔子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先人是宋国贵族,商人后代。其曾祖父孔防叔因避宋乱逃到鲁国,父亲孔叔梁纥为鲁陬邑宰。由于父亲早逝,孔子早年生活贫困,“少贫且贱,多能鄙事”,但是,贫贱而艰辛的家境,并没有压倒孔子,反而使他身上很少富贵子弟的纨绔气,萌生出积极进去的志向。他自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十五志于学”,即在15岁时就立下了学习的志愿,主要学习周代的礼乐。

二十岁在鲁任委吏之职(管理仓库的帐目),第二年改做乘田(管理牛羊,祭祀用的牛羊),都非常尽职尽责。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设教办私学。孔子兴办教育的本意,是要弘扬周礼文化传统,“述而不作”——传述古代的文化传统而不标新立异。他想通过办教育来继承合发扬正在没落的以周礼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从而影响政治,间接参政。公元前501年,孔子50岁时开始从政,由中都宰到司空再到大司寇(中都宰是管理国都的长官;司空是管理工程建设的长官;司寇是主管司法的官吏)。

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活动,晚年又回到鲁国,以整理古代文献和聚徒讲学终其一生。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 。孔子的言行、人格及其学识成了自天子、王侯乃至庶民的榜样,不仅影响了当世,而且流传于后世。孔子伟大之处还在于创立了一个影响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儒家学派,培养了一大批“崇仁厉义”的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烙印。

点击下面文字查看视频

1.儒家思想1

2.儒家思想2

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与礼。他希望建立一个既存在君臣上下亲疏等级差别,同时各等级之间又和谐统一,充满亲情的社会。

1.为国以礼 中庸和谐

礼是宗法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其实质是“尊尊亲亲”。孔子十分推崇周礼,要求用周礼约束人们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祭祀为例,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举行郊祭(祭天),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国境内的名山大川。

孔子三十六岁时,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他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每个社会成员都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不为物欲所诱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用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差异,绝对不可混淆。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反相成。

“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礼”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社会色彩。“礼”的功能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情绪——喜怒哀乐,产生同类感,仿佛四海之内皆兄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意思是说,有了“礼”贵贱等级差别就显示出来了;有了“礼”,各色人等上下之间就和谐了。“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意思是说,有了讲究和同的“礼”,人们就不会埋怨;有了讲究差异的“礼”,人们就不会相争。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政治智慧,对僵硬的等级礼制做了调节,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在承认有等级、有差别的前提下,协调与和谐社会上不同等级之间的关系。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抛开其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内涵,乃是一切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普遍适用的原则。“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兄良弟恭,长惠幼顺”,是一种双向关系,而不是后来的三纲中的那种“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亡”单向关系。

“中庸”是孔子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孔子曾感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即说作为最高的道德——中庸,长久以来,人们却很少有这种道德了。中庸作为方法论是全面而又灵活的,其作用是防止专断和走极端。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厥中”(《论语·尧曰》)。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所以,他既赞成要遵守一定的标准,又反对不顾条件去专守某一个固定标准,反对“意”、“必”、“固”、“我”。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中即适度、恰当;和即多样性的统一、包容、和谐。

2.“仁”的学说

孔子寻找“礼崩乐坏”、诸侯混战争霸、人民生灵涂炭的原因,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少了,人情淡漠,只剩下名与利,于是提出“仁爱”的思想。如何让人们去爱他人并遵守社会规范——外在的礼制呢?孔子首先从如何培养家庭亲情和建立家庭秩序开始下手,如果家庭里人际之间有亲情和秩序,那么就可以推广到社会。“仁者爱人”,由爱家人到其他人。

仁的含义:

(1)孝悌为仁之本。“孝”是子女孝敬父母,“悌”是弟对兄的敬重和顺从。由于中国社会家国同构,通过长期的培养与驯育,孝悌观念扎根于灵魂中的人,必然是敬重君主者,所以,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2)从修养主体来看,能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实现了仁。“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为人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受到大家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收到良好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够使唤人。要求人们做一个温良敦厚的君子。

(3)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要使仁的美德保存于每一独立的人,同时,又要使个体之间相互贯通,以使仁爱精神充溢于人间,就必须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在孔子看来,这桥梁就是忠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从积极方面讲,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这就是忠。恕即从消极方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指出仁者就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4)“克己复礼”为仁,仁带有政治目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政治目的。

孔子说“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儒家发展出一套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圈一圈向外推。以他人、群体为重,谦虚、礼让、忍让、慎独、克己、忠孝、将心比心。

修身克己的目的在于达到一个群体社会的和谐相处;一个有等级、有差异的群体。这个群体如果是熟人社会,容易做到,若不是,就要建立刚性的制度如法律而不是道德。

忍让的典故: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他家在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另一个是“日本白隐禅师的故事”: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住处附近开了一家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但女儿没结婚就怀孕了。震怒的父母逼问女儿那个男人是谁,女孩指了指寺庙说:“是白隐的。”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白隐名誉虽已扫地,但却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后来那家的女儿不忍心欺瞒下去,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另一个青年。她的父母将她带到白隐那里道歉,白隐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就是这样吗?”

孔子的其他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还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为人师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述,仍值得吾人后辈学习继承。此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孔子主张“天人合一”;在关于神灵方面,孔子声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对超自然的信仰,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孔子坚持以教育为本,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通过教育和文化来改造社会。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站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折点上,他通过总结春秋以前的中国文化成果,成功地对中国社会的生活秩序进行伦理化道德化的提升,创造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原则,以“中庸”辨证为方法,协调家庭、社会、国家,宗教、哲学、自然,以及政治、经济、教育等等诸方面关系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经孔子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成为中华文化的命脉。在海外,孔子和儒学成为中华乃至东亚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