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儒家
(二)汉代儒学
(三)宋明理学
(四)现代新儒家
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主流的儒家学说,诞生于先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先秦儒家是诸子百家之一。为什么会有诸子百家兴起?
诸子百家学说产生于东周时期。
西周时代,周天子是天下宗主,礼仪文化的重心所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文化完全由官府控制,“学在王官”。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王室日渐式微,宗法礼仪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王纲解纽,诸侯争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政出大夫,陪臣执国命。值此“礼崩乐坏”的大变动时代,“学在官府”的局面难以维持,原先供职于王公贵族、诸侯大夫的士人,被迫散落民间,或聚徒讲学,或求售新主,此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混迹民间的士人,在相对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四方游走,宣言自己的学说,博取诸侯的青睐。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奠基了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基础地位,被称为“轴心时代”。
士,原本属于统治阶层的一部分,处于贵族的最低等级。他们拥有卿大夫封予的“食田”,接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教。平时作为卿大夫的家臣,战时充任下级军官。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即为武士。在严格的宗法社会里,士终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丝毫的僭越之举。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动,改变了士的生活,把他们推上了社会。动乱的时世同样改变了大批王公贵族子弟的命运,随着宗族“礼法”的松弛以至瓦解,他们丧失了往日的荣华富贵,再也无法躺在祖荫之下,享受世卿世禄的生活,而沦落到士的行列,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心智和口舌,谋生立命。以上两种人构成了春秋战国士阶层的重要部分。
士阶层的另外一大来源,是庶人中的佼佼者。“朝为布衣,夕为卿相”的戏剧性变化,出入车马,锦衣玉食的优厚待遇,尤其是出将入相,位及人臣的政治地位,极大地刺激了士阶层的急剧膨胀(如出身贫寒的张仪、百里奚等被秦拜为相)。(士由三部分人组成:原来意义上的士;没落王公贵族子弟;平民或庶民中的优秀者)
西周时期,社会实行的是贵族政治,权力、财富、文化都被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尤其是上层贵族掌握而且世袭,庶人不得参政议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些出身下层的人——主要是卿大夫阶层,不满足于这种生来的不平等,要求重新分配权力及其他社会资源。于是出现了许多以下犯上、破坏等级秩序的“篡权”行为,周天子的威望大大下降,诸侯国之间展开了争夺霸主的残酷斗争,人民生灵涂炭,血流成河,面对这种社会大动荡,士人如何评价和作为?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一个转型期,中国向何处去?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士人。汉代刘向、刘歆、班固等认为,诸子百家出自周官。儒家代表文士(主管教育、负责治丧与祭祀等各种仪式)、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史学之官)、法家代表谋士(刑法之官),名家出自辩士,阴阳家出自方士(天文之官)。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哀叹“世风不古,人心日下”,主张维护西周的旧制度——那种名分固定又温馨和睦的礼乐制度,但旧制度崩溃是大势所趋,并不因为儒家维护而停止。所以,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带有保守性和不合适宜性,必然不受欢迎,但其中温和的统治思想却很适合社会稳定时期,故到汉代被统治者采纳。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互利,用无差等的爱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批判强凌弱,众暴寡,贵傲贱,智欺愚的现实,虽带有人道色彩,但也不适应春秋争霸的局面,而且由于其主张爱无差等,也很难在和平时期适应中国的家族宗法社会,所以,不能与儒家比肩,后衰落。
道家以“道”的自然无为为出发点,主张人性返朴归真,无欲不争,反映了对春秋争斗现实的无奈,所以不可能成为那时的主流,但其逍遥自由的人生观,却可以形成与儒家刚强进取的人生观互补的格局,带有永恒的价值。
法家主张富国强兵,争于气力,是最适合春秋战国争斗局面的现实主张,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学说,成了秦国称霸和一统天下的思想基础。但法家思想中的道德无用论,过于倚重残酷的法律和强权的高压,使它很难作为一种长期的治国策略而存在,所以,汉代以后统治者儒法并用,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或德主刑辅。
名家即古代的逻辑学家,因为中国人的务实性思维,把他们的行为视为玩弄概念游戏,故被排斥。
阴阳家的阴阳五行思想主要影响了中医理论。